每日經濟新聞 2020-06-20 22:36:57
每經編輯|趙云
反種族主義浪潮之下,不僅“黑人牙膏”面臨可能改名境地,強生公司19日也宣布,決定停止銷售皮膚美白產品。(猜你想看:《叫了80多年的“黑人牙膏”也要改名了?》)
環(huán)球網援引路透社報道稱,在反種族歧視抗議之下,該公司這類產品也受到壓力。
紐約時報相關報道截圖
推多色創(chuàng)口貼后 強生宣布:停止銷售美白產品
《紐約時報》稱,強生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說,過去幾周一直有批評說其旗下的露得清(Neutrogena)和可伶可俐(Clean&Clear)產品標榜白皮膚更勝原本的膚色。強生澄清說,“這絕非我們的本意,健康的皮膚就是美麗的皮膚。”
報道稱,露得清和可伶可俐產品線并未在美國銷售,而是在中東和亞洲銷售。該公司表示,很快會將現售產品下架,未來也不會再生產這些美白產品。
強生公司在印度市場銷售的可伶可俐產品(圖片來源:紐約時報)
截自露得清官網
《紐約時報》舉例說,在印度,有消費者稱贊可伶可俐的亮膚產品有效,可以美白膚色。在亞洲,露得清產品廣告還描述如何使消費者的皮膚“白得更徹底”。
其實,為了體現公司的反種族主義立場,強生公司上周就宣布會提供匹配多種顏色的創(chuàng)口貼以符合不同膚色。
此外,報道還提到,已有超過1.1萬人在請愿網站請愿,要求聯合利華集團停止銷售類似美白產品。
因“黑人之死”引發(fā)的反種族歧視抗議示威已從美國蔓延至多國。不少以黑人為品牌形象的品牌也面臨不小壓力。
歐睿國際(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)的數據顯示,去年全球銷售了約6277噸的皮膚美白劑,其中包括針對黑斑或雀斑的抗衰老面霜。
美白護膚品也算種族歧視?
美國的BLM(黑人的命也是命)運動發(fā)展至今,黑與白這兩個詞,可以說快成了美國人公共話題討論時的“雷區(qū)”。
據《天下網商》雜志梳理,近期其實已有多個品牌因美白產品挨批。
6月3日,玉蘭油公開表示支持BLM運動,反對種族主義和不公正。玉蘭油背后的寶潔公司也承諾,將向一個反種族主義基金捐贈500萬美元。
然而,很快有人揪出了玉蘭油在馬來西亞發(fā)布的廣告,廣告中推薦了一款具有“雙重美白功效”,可以“抑制皮膚最深層黑色素形成”的美白精華素。
批評者稱,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偽善,護膚品公司們應該在全球禁售美白產品。
全球美白產業(yè)價值百億美元,這注定了玉蘭油不會成為唯一“躺槍”的品牌。
卡尼爾和玉蘭油的皮膚美白產品(圖片來源:《天下網商》雜志)
比如強生,剛宣布將向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捐款20萬美元,就有人指責露得清正在馬來西亞銷售一款“美白提亮面霜”,宣稱能實現“持久美白”,“恢復皮膚的自然美白能力”。
露得清面霜(圖片來源:《天下網商》雜志)
歐萊雅旗下品牌Garnier也是剛說完“我們站在黑人社區(qū)一邊,反對種族不平等”,就被扒出其印度在線商店有專為男性設計的美白產品頁面,也在售賣一款名為“強力美白潔面乳”的產品。
“白可愛”
同樣被批的還有聯合利華,該公司承諾向社會公正組織和活動人士提供“迄今為止超過100萬美元”的捐款??墒桥u者卻將矛頭直指聯合利華旗下的印度最知名美白品牌之一“白可愛”。
美白產品和種族歧視有什么關系?有一種觀點是,歐美跨國公司為了銷售美白產品,通過營銷廣告助推了以白為美的審美觀。
1930年代美國的洗發(fā)水廣告
然而《天下網商》雜志指出,至少在美白市場最大的東亞地區(qū),這種觀點可能并不成立。
中日韓三國女性,自古以來都是以白為美。
江戶時代的日本,女性用米粉來美白臉部。有一句日本諺語是:“白皮膚可以彌補一個人的七種缺陷。”
中國女性同樣崇尚“一白遮三丑”,古代女性為了追求美白會定期服用珍珠粉,冰肌雪膚、膚如凝脂、雪膚花貌,成語中盡是對女性白皙膚色的推崇。
不過在極度推崇白皙肌膚的印度,美白產品確實遭到過種族歧視的批評。
作為全世界消耗美白產品最多的國家,印度每年要消費200多噸皮膚增白產品,花費超過4億美元,超過了他們在可口可樂上的花費。印度護膚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美白霜,而且都被冠以“白英俊”(Fair & Handsome)、“白到發(fā)光”(Fair & Glow)、“白到永久”(Fairever)等稱號。
在種姓制度和殖民地歷史的雙重作用下,印度人追求白皙的膚色,與其說是以白為美,不如說是以白為尊。
在印度,推崇白皙肌膚可能涉嫌種族歧視,但這顯然也是該國數千年歷史文化造成,美白產品只是為了迎合這種市場需求,卻被指責助長了種族歧視。
印度街頭的“白英俊”(Fair & Handsome)廣告(圖片來源:《天下網商》雜志)
事實上,美國市場上的美白產品,通常會用一些中性語言描述功效,比如“均勻膚色”、“增亮”、“抑制黑色素”、“暗斑矯正”等等。
一大票化妝品公司被卷入紛爭,說白了只是因為BLM運動正在成為愈演愈烈的“政治正確表演秀”。
專家觀點:種族歧視是美國的無解難題
強生停售美白產品、高露潔表示“黑人牙膏”可能改名,以及邦迪推出多色創(chuàng)可貼等事件,其實與一開始美國HBO決定暫時下架影片《亂世佳人》類似。其最終目的,不過是借支持抗議之名為自己爭關注、求利益。
因為即使創(chuàng)可貼有很多顏色、《亂世佳人》電影被毀掉,于當前非裔和少數族裔的處境又有多大改善呢?
工人日報稱,所以,抗議最終要產生效果,還是要回到其本來的訴求,那就是反對警察暴力執(zhí)法和種族歧視。
改變警察的執(zhí)法方式應該是抗議所能實現的最現實的目標。
當地時間16日,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警察改革行政命令。根據這一命令,警察部門將制定一項資格認證計劃,以鼓勵警察在使用武力時采用“最佳做法”,并規(guī)定執(zhí)法人員只有在極端緊急情況下才可以采取鎖喉行為。
特朗普在此時簽署這樣一項警察改革行政命令,完全是迫于國內反種族歧視和反警察暴力執(zhí)法抗議活動的巨大壓力。
據央視新聞客戶端,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所所長滕建群日前指出,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根深蒂固,而隨著少數族裔的壯大,主導美國社會的白人群體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危機感,這又將加劇不同種族間的分裂。因此從長期來看,種族歧視是美國面臨的無解難題。
滕建群表示:
“美國的種族歧視由來已久。美國獨立后提出‘人人平等’的口號,但是平等并不是所有美國公民的平等,主要還是表現為歐洲裔白人的平等。從最近這么多年的發(fā)展來看,美國的社會結構、特別是人口比例正在發(fā)生重大的變化,少數族裔現在越來越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,對于歐洲裔白人此前長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來說,就會引起恐慌。美國的‘禁墨令’也好,邊境墻也好,移民政策也好,都是為保護白人的利益,所以種族歧視實際上是難以根除的一個頑疾。未來我相信還會繼續(xù)延續(xù)當前這樣一個現狀。”
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環(huán)球網、央視新聞客戶端、《天下網商》雜志等
封面圖片來源:攝圖網(圖文無關)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