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25-11-23 18:53:53
每經編輯|金冥羽
近日,《法治日報》記者調查發(fā)現,“外國山海經”“AI山海經”等AI魔改(指利用AI技術對原作品進行大幅或顛覆性改編的行為)內容在網絡上迅速走紅,甚至滲透到低齡群體中。

夾雜暴力、血腥內容
“外國山海經”爆火小學生圈
“Tung Tung Tung Sahur”(音同“通通通通撒呼啦”)、“Lirili larlla”(音同“哩哩哩辣力辣”)……這些近來經常出現在小學生們口中,宛如神秘咒語的詞匯,實則是幾幅AI生成的動畫形象的名字,比如上述兩個詞匯分別對應“木棒人”“仙人掌象”。
諸如此類由AI拼接而成的形象還有很多,它們被孩子們統(tǒng)稱為“外國山海經”或者“AI山海經”。

“外國山海經” 圖片來源:潮新聞
有家長發(fā)現,“孩子仿佛‘著了魔’,口中時不時蹦出來這些詞語,跟他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們也都如此。”
這些將毫不相干元素強行拼湊出的怪異形象,為何能在孩子們的圈子里流行起來?”上述家長百思不得其解,而且,這“外國山海經”不僅造型詭異,更夾雜不少暴力、血腥詞匯和內容,“孩子或許并不理解其中的含義,但會模仿學習,很容易對他們產生負面影響”。
更讓部分家長憂心的是,這孩子第一次接觸“山海經”的概念,竟然是通過這些外來的且由AI生成的產物。甚至還有孩子認為,“山海經就是國外的,中國的山海經一點兒也不好看”。
“外國山海經”的來歷也很可疑。有記者發(fā)現,由于“外國山海經”等AI圖片和視頻制作流程十分簡單,幾乎任何用戶都能在多款常見的AI視頻網站上,通過向AI發(fā)送基礎的人物形象圖片、文字描述以及有關指令,就能快速生成一段動態(tài)視頻,還可加入音效和背景音樂。

奧特曼懷孕、卡通人物挖眼珠子吃
“邪典視頻”卷土重來
最近廣東一家長發(fā)現,自己3歲的女兒在短視頻平臺上刷視頻或者動畫片時,頻繁被推送動畫風格的“邪典視頻”。
“這些視頻大多是卡通或3D風格,很吸引小孩子,但是卻暗藏著很多令人不適的畫面。”該家長舉例,視頻中存在殘害肢體、角色從高處墜落等血腥場景,甚至有“把自己的眼珠子挖出吃掉”這樣的可怕畫面。
浙江也有家長發(fā)現,孩子在看完正版動畫片后,平臺會自動彈出一批顏色鮮艷卻毫無營養(yǎng)的衍生視頻,其中不乏“奧特曼懷孕”“小豬佩奇打骷髏”等暴力惡搞內容。
然而,當上述家長試圖為孩子屏蔽“邪典視頻”內容時,卻發(fā)現,無論是投訴視頻、點擊“不喜歡”,相關內容仍會被持續(xù)推送給孩子。
有一名曾在某視頻公司任職的受訪者向記者透露,其前公司旗下幾百個視頻號都在持續(xù)推送“邪典動畫”,將經典的動漫人物用AI生成技術進行二次創(chuàng)作,這些視頻色彩鮮艷,更吸引兒童。

“白雪公主霸凌艾莎” “米奇在山頂腳踹蜘蛛俠”“兔頭面具奧特曼打暈綁架小奧特曼” 圖片來源:潮新聞
“這類視頻不僅曝光度高,流量表現優(yōu)異,甚至能獲得平臺支持。這類視頻在創(chuàng)作時為博取關注,內容套路化嚴重:以動漫角色為外殼,填充戀愛情節(jié)或暴力沖突、混戰(zhàn)場面。由于兒童的判斷能力有限,容易信以為真。”這名受訪者強調,平臺算法助推不良內容形成傳播閉環(huán),“孩子一旦刷到觀看,平臺就會推送更多同類內容。”
此外,《紅樓夢》中的人物進行“魔法戰(zhàn)爭”,《三國演義》兩軍對壘演變成“激光大戰(zhàn)”等,通過“AI魔改”對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進行歪曲和污名化的,也屬于“邪典視頻”。
有專家指出,AI魔改對經典的傷害早已超越內容層面,它將“低俗獵奇”包裝為“趣味創(chuàng)新”,逐步侵蝕文化傳承與下一代成長的健康土壤,甚至可能在他們心中埋下“經典可隨意解構”“歷史可肆意戲說”的錯誤認知。

AI魔改催生畸形產業(yè)鏈
記者發(fā)現,在社交平臺有關帖文和短視頻平臺評論區(qū),有許多用戶公然教學如何用關鍵詞讓AI生成大尺度圖片。
比如,如何通過替換關鍵詞,規(guī)避平臺既有限制,免費生成包含性暗示等元素的“二次元”風格的兒童軟色情圖片,甚至出現“兒童懷孕”等惡劣內容。
現實世界也在被AI魔改內容逐漸“侵入”。
在電商平臺上,有不少“外國山海經”里角色形象被印在衣服上或做成盲盒、積木等產品售賣;還有些商家表示可以制作AI生成手辦定制照片,商品展示圖衣著暴露、動作挑逗,并且未作年齡區(qū)分。
“外國山海經”的衍生產品銷量也較高。比如某店鋪一款包含24盒的盲盒公仔售價僅11.99元,付款人數已超2萬;一些知名游戲IP推出與“外國山海經”聯名的盲盒、卡牌。有小學教師反映,學生頻繁向家長要錢,只為購買同學手中的“外國山海經”卡牌。
對此,有家長指出,“外國山海經”衍生出的相關產品會引發(fā)未成年人之間的“隱性”攀比。“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耍的時候,如果別人有自己沒有,孩子會產生心理落差,甚至遭到排擠。”

不能讓“AI魔改”的畸形產業(yè)鏈“作妖”
借助AI技術,進行趣味創(chuàng)新,傳承傳統(tǒng)文化,本是新瓶裝好酒的有益實踐。然而,現實中卻是糟蹋精華、制造糟粕的歪曲丑化。
正如在上述“外國山海經”“邪典視頻”中的角色,有的外形怪誕低俗、名稱晦澀難懂;有的形象詭異驚悚,充斥暴力與血腥元素。這些內容荒誕、邏輯混亂的視頻受到青少年追捧,進而發(fā)展成為一種流行于學生群體間的亞文化,其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覷。
眼下,AI技術的出現,大幅降低了制作門檻和成本,任何人只需簡單操作,即可生成魔改動畫和“邪典視頻”。然而,“殺人的不是刀,而是執(zhí)刀的手”,錯不在科技進步本身,根本原因還是畸形產業(yè)鏈在“作妖”。
當用心用情用力去創(chuàng)作提升文化認知、開辟成長凈土的文藝作品,變得“吃力不討好”,甚至無法得到應有的認可和收益;而借助AI之手,制造推送“邪典視頻”,則是一本甚至無本萬利的生意時,有些人就動起利用“毒流量”的歪心思,收割孩子和家長的錢包。
由此可見,剎住“邪典動畫”的歪風,讓所謂“外國山海經”“惡搞紅樓夢”不再侵蝕未成年人的心智,單靠個人自覺,很難從根本上凈化市場環(huán)境,唯有重拳出擊,方能讓魑魅魍魎無處藏身。
具體而言,家長亟需加強健康上網引導,樹立家庭防護網,如手機、平板等電子產品,都要確保開啟未成年防沉迷模式。在家里要增強有效陪伴,帶頭對網絡依賴說不,更別把孩子簡單丟給手機和短視頻。
網絡平臺是信息內容管理第一責任人。維護清朗網絡空間,責無旁貸。除按國家要求完善青少年模式,堵住賬號切換的漏洞以外,還需主動凈化平臺內容,塑造正向的網絡導向,為青少年健康上網保駕護航。
實際上,青少年對世界充滿好奇,AI可以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,可以根據孩子興趣,拓展知識邊界,提供有針對性的深度內容。關鍵在于,如何有效激勵優(yōu)質作品,讓有良知、有底線的創(chuàng)作者得到應有的回報。只有形成正向循環(huán),才能讓青少年得到真正有營養(yǎng)的知識“投喂”。
如今,網絡生活已經成為每個人避不開的第二生存空間,制造所謂“無菌室”一樣的斷網環(huán)境,不現實也不可行。堵不如疏,進一步提升孩子接觸虛擬空間的數字素養(yǎng),增強其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前行的能力,也是現代教育的應有之義。
編輯|金冥羽 杜恒峰
校對|許紹航
封面圖片來源:潮新聞

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網、法治日報、極目新聞、紅星新聞、潮新聞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